龙8国际怎么下载-苹果版APP下载

  • 【第36期】
    一个年轻宝妈的300多天:收到宝宝病危通知,春节也在病房里度过

    27岁的年轻宝妈林静终于发自内心地笑了。10多天前,陈新国专家团队为她刚出生11个月的儿子小轩进行了一次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和肠造口闭合术。小宝宝终于脱离了危险。宝宝出生300多天来,这位年轻的宝妈无数次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一度心力憔悴的她如今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 【第35期】
    走出被氧气管困住的小天地,活出两个人的精彩

    罹患石墨尘肺3年的侯康健,在今年7月15日被用轮椅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时,已经出现了肺动脉高压和呼吸衰竭的症状。如果不加以干预,他大概率会在几个月内出现心脏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情况。不幸,却也幸运。1个多月后,他迈着轻松的步伐,自信地走出了医院。如果不是右侧胸廓处那道粉色疤痕,他也许会逐渐忘记那段难熬的日子。

  • 【第34期】
    “无腿妈妈”20年的坚守和圆梦(下)

    8月14日上午9点,张暖一家风尘仆仆地从潍坊赶到了位于济南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张暖坐在滑板上,带着女儿小文和丈夫,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今天,小文即将进行人工耳蜗开机后的第一次调试。从手术到开机,再到第一次调试,这些日子永远刻在张暖心里。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听力,期待小文早日听到这世间的各种声音和美好。

  • 【第33期】
    “无腿妈妈”20年的坚守和圆梦

    2023年8月13日,潍坊市坊子区。这天,九龙街道穆村村民张暖一家正忙着收拾出行要带的物品。明天,张暖和丈夫将带着大女儿小文赶赴济南,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的医生为小文调试人工耳蜗。让女儿听到大自然的声音!这个张暖已经憧憬了20年的梦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 【第32期】
    几袋“熊猫血”的生命之旅

    8月10日19:30许,随着最后4个单位的“熊猫血”开始输入到老王体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输血科副主任医师万海燕和她的同事们终于长舒了口气。“在我们医院,一年到头碰到一次性用10个单位以上‘熊猫血’(红细胞)的手术不超过10例,有的年份甚至不会超过5例。”最终,这些由山东省血液中心、山东省立医院等多方协调配齐的“熊猫血”,在备好约14个小时后完成了它救治患者的使命。

  • 【第31期】
    那些发生在急诊科的意外、遗憾和奇迹

     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说,急诊科可能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艰巨的科室。作为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急诊科每天大约要接诊200位病人。人来人往间,很多人的人生在这里发生改变,人间的悲喜苦乐、命运的跌宕起伏每天都在上演。

  • 【第30期】
    “困”在肥胖中的“胖友”:有人一顿吃6个汉堡,有人18岁了上厕所还需要父母帮忙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减重中心,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人一顿要吃6个汉堡,有人因肥胖导致生活难以自理,他们期待用一台手术,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7月24日,记者走进山东省立医院减重中心,记录“胖友”们的人生故事。 

  • 【第29期】
    3岁宝宝颅内长出鸡蛋大的恶性肿瘤

    人生中一定有几段时间是刻在脑海里的,对于王子硕而言,2023年7月22日是终生难忘的——这天是军军做肿瘤切除手术的日子。这几天,军军的病情发展速度很快,每天都好像睡不醒。看着孩子被病魔折磨,王子硕每天都在流泪。“孩子太可怜了,他这个年龄段不该承受这样的苦。”王子硕说。 

  • 【第28期】
    头部骨折脑袋漏“水” 医生妙手补“洞”

    “和昨天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这才是我熟悉的大哥!”7月19日下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张书伟激动不已地看着刚从重症监护室回到普通病房的大哥张书争,困扰大哥两个多月的脑脊液耳漏终于被医生“修复”了。

  • 【第27期】
    一位手术室护士的4900天

    “手术服100件、口罩200个……”7月10日早晨7:30,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一部,50岁的护士左洪艳正忙着整理手术用品。这是她身患癌症后的近4900天了。十几年的抗癌路,最让她欣慰的是一直没有远离心爱的手术室。

  • 【第26期】
    出生仅一天时间的宝宝要进行多项心脏病手术……

    2023年4月17日,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口的一处角落里,一位中年男人背对着众人沉默着。再转过身来时,男人的眼圈已经红了。几天前,他刚刚迎来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但还未及仔细品味初为人父的喜悦,他其中的一个孩子就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 【第25期】
    一次需在脑中“正中靶心”的电极植入术

    “这个手术要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刺激其大脑深部的某些神经核,纠正异常的大脑电环路,从而减轻神经方面的症状。”葛明旭说。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电极的精准植入。要把一个直径1毫米左右的电极精准植入到大脑中一处只有黄豆大小的部位,必须正中靶心,误差不能大于0.2毫米,否则手术可能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 

  • 【第24期】
    在妈妈的肚子里,小宝宝先后接受了两次手术

    6月2日14时许,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回荡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产科手术室里。别看这个小宝宝虽然才刚出生,但她已经经历了三次手术:一次是刚刚进行的剖腹产,还有两次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医生隔着妈妈的肚皮给小家伙做的。 

  • 【第23期】
    一场特殊的“心脏日间手术”:15分钟完成手术,不到5个小时出院

    康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6月8日,他成为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第一台日间手术的“幸运小孩”,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当日出院的先心病日间手术患者。日间手术也称当日手术,指的是手术前后不需要让患者留住过夜的实践模式。对于康康个人而言,这是一次“迅速”而圆满的手术,小康康的经历,也成为全国越来越多的日间手术人群的一个缩影。

  • 【第22期】
    急!93岁老人下肢动脉多处闭塞

     5月25日23时许,许多人已经进入了梦乡,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东院介入手术间内依然灯火通明。已93岁高龄的王华老人刚刚结束了自己的手术,“手术前,我的腿疼得吃不下睡不着,现在几乎不疼了。没有想到我93岁了,居然成功做了手术。”

  • 【第21期】
    甘肃“茄子宝宝”山东“修心”记

    一个多月前,这个当时还只有4个月大、患有5种先心病的宝宝在山东经历了一台惊心动魄的手术。如今,小家伙已经比刚来山东时胖了好几斤,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蕊蕊的父母有时仍觉得难以置信:这一切是真的吗?感觉像做梦一样!

  • 【第20期】
    远不止打一针这么简单!揭秘麻醉医生如何“掌控全局”

    5月18日7时30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手术室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各种金属器械的碰撞声、监护仪器的提示声、医护人员的交流声……这一天,在该院中心院区和东院区的80多间手术室里,将进行300余台手术,麻醉医生忙碌充实的一天又开始了。

  • 【第19期】
    出血量达3200毫升!一位“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的生死历险

     “产妇安全、宝宝安全、子宫保住了,你们的心愿我们都做到了。”4月21日14时30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东院产科副主任张晓菁欣慰地和患者家属说。虽然她语气平稳,但其实,手术室里刚刚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 【第18期】
    “捐肾救子”的母亲们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肾移植科病房里,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来自各地,原本距离遥远,却在同一年,同一个月,同一家医院的同一层病房,因为同样的手术,相遇了。她们陪伴孩子对抗病魔,一起经历恐惧与煎熬,又与孩子同上手术台,跟他们一起迎来新生,她们就是“捐肾救子”的母亲们。

  • 【第17期】
    2岁宝宝的身体里还“住”着个“兄弟”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腹痛前往医院就诊,家住济南的赵宁还不知道,在自己2岁宝宝瑞瑞的肚子里,居然还“住”着一个“兄弟”!这种罕见的疾病叫寄生胎,发病率为50万分之一,在全球仅报道200余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瑞体内的寄生胎越长越大,不但不停地吸取他体内的营养,也让他的肚子越来越难受。

  • 【第16期】
    12岁女孩脊柱侧弯87度 8小时手术矫治“大罗锅”

     2023年4月11日,来自淄博的12岁女孩小文在济南接受了一台复杂的脊柱矫治手术。手术后,这个曾经脊柱侧弯达到87度、后背凸起似“刘罗锅”的女孩终于挺直了腰杆,身高也一下子“长”高了5厘米。

  • 【第15期】
    妈妈的第二份“生命礼物”(下)

    “手术成功了!这颗肾活了!”孟慧林欣慰地说,这是一位伟大母亲送给儿子的第二份“生命礼物”。这次手术后,张康体内多了一颗妈妈送给他的肾。今后,他将带着这份“生命礼物”,开始又一段新生。 

  • 【第14期】
    妈妈的第二份“生命礼物”(上)

    2023年3月30日,他将接受肾移植手术,妈妈将捐给他一个肾,给予他第二次生命。手术前一晚,母子俩的心情充满期盼,又有些紧张。明天的手术能否顺利完成?母子二人的命运会如何?张康的人生能否顺利开启新的篇章?一家人都在静静等待着。

  • 【第13期】
    “如今,轮到我们成为父亲的大山和依靠了”

    3月17日,春暖花开,焦学成要出院了。回家卧床静养一个月后,他就能循序渐进地进行站立和行走的恢复练习。焦忠科将父亲接到了自己家中,“如今,轮到我们成为父亲的大山和依靠了。我们会陪伴他、照顾他,希望他尽早健步如飞。”焦忠科高兴地说道。 

  • 【第12期】
    “造手记”:显微镜下奋战7小时,“拼”出一根新手指

     2023年3月29日早上,31岁的断指小伙李钧用右手“新造”的手指重新拿起了水杯。时隔240多天,他因事故而缺失了三根手指的右手终于“完整如初”了。一个月前,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手术室里,他经历了一台“神奇”手术:医生从他的脚趾和髂骨上取下一块小组织,在断指的手上重新设计,新造出一根手指。

  • 【第11期】
    14岁少年“换肝记”

    新肝与患者身体之间共需要建立5条通道: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胆总管,整个过程有大量、复杂的吻合、缝合工作。而肝病患者血小板一般都很低,凝血功能比较弱,止血是非常关键的,患者在此期间大概有三四十分钟的无肝期,这对麻醉团队、手术团队的配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 【第10期】
    走近手术室护士:他们是不做手术却最懂手术的人

    他们是“月亮天使”,顶着月亮上班,踩着月光下班,只有上班的点,没有下班和吃饭的点,更别提娱乐的时间;他们是“隐形天使”,鲜有患者家属知道她们的名字和样子,即便站在患者面前,彼此也不认识,更不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

  • 【第9期】
    山东“00后”小伙身患尿毒症,母亲欲割肾救子

     “他很快就要做肾移植手术了,现在给他做一些基础治疗,避免手术风险。”孟慧林说,小杰的心房一侧有一个小小的血栓,有一定风险,现在正给他用抗凝药治疗。如果血栓消除掉,小杰恢复一下就可以准备手术了。春天来临,躺在病床上的小杰心情也好了许多。他和家人正在等待一台改变命运的肾移植手术。

  • 【第8期】
    67岁老人植入人工耳蜗,最想听到孙辈们喊爷爷姥爷

    “连上了,波峰出来了!”12时许,生西杰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顺利完成。“植入人工耳蜗的电极后,要进行波峰测试,波峰代表电刺激,所有物理通道反馈正常,说明人工耳蜗会起作用的。”于淑东说,只需要等待一个月,待伤口愈合,生西杰就能迎来人工耳蜗的开机测试。 

  • 【第7期】
    “黏宝宝”小睿的7年求医之路:经历了骨髓移植,又迎来“截骨”手术

    2月10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小儿骨科病房,罕见病患儿小睿正等待一台改变命运的“截骨”手术。这台手术之后,小睿将有机会像普通小孩那样自由跳跃、奔跑。这是一个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家庭最简单、最普通的梦想。

  • 【第6期】
    出生仅9个月就经历3次手术,这个顽强的小家伙闯过来了!

    健健是一个早产宝宝。来到这个世界才短短9个月,他已一路闯过了很多关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左侧腹股沟斜疝嵌顿、两次造瘘……就连健健的主治医师、省立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焦晨炜都感慨:这个宝宝活下来真是不容易啊! 

  • 【第5期】
    母女“减重”记

    2023年2月2日上午10:20左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减重中心的病房里,赵梅时不时地掏出手机看看时间。此时,她的女儿正在手术室里接受一场可能改变未来命运和生活的减重代谢手术。赵梅也是这种手术的受益者。术后一年来,赵梅的身体、生活以及精神状态,已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巨大变化。

  • 【第4期】
    一位年轻妈妈的“生死闯关”

    1月16日上午,37岁的徐莉被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手术室,准备接受降结肠癌切除手术。未及不惑之年就遭遇命运的重击,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妻,年轻的徐莉身上,寄托着父母、孩子、丈夫太多的期待……

  • 【第3期】
    35岁的他打篮球时跟腱断裂了……

     “虽然不是个大手术,但跟腱断裂没法活动的滋味,对于我这个体育迷来说,真是太难受了。”张刚说,他从德州到济南准备接受手术时,是坐着轮椅被人推着送进医院的,没想到术后仅一天,他就能自己拄拐下地行走,术后两天就办理了出院,“现在行走和简单的活动完全不受影响了,再过段时间又能去打篮球了!”

  • 【第2期】
    几个“钥匙孔”取代大“三开”,他在25厘米的“主战场”奋斗数十年

    2022年11月3日上午,省立医院手术室内,身穿手术衣的张林站在无影灯下,那根长度约25厘米的食道就是他已然奋斗了几十年的“主战场”。得益于微创手术的开展,张林只需在患者身上通过4个左右、长度为5毫米—1厘米的“钥匙孔”,便能完成原本传统手术下开胸、开腹、开颈这“三开”才能完成的手术。 

  • 【第1期】
    5岁的鑫鑫又能走了

    3个月前,一次蹦床的经历,让年幼的鑫鑫一度面临半身不遂的风险。好在,一切都在2022年10月18日有了转机。一场高难度手术,将仅有的一线生机又还给了这个5岁的小家伙。 

主创团队

策划
  • 田连锋

  • 樊思思

  • 姜洋

记者
  • 董昊骞

  • 陈洋洋

  • 丛萍

  • 张一帆

  • 张海振

栏编目辑
  • 孙翔

如果您也有关于手术室的故事想要倾诉或分享,请联系我们。

电话:邮箱:

您也可扫描二维码关注爆三样微信公众号(sdbaosanyang),留言给我们。

精彩留言